新闻背景:

中国高速铁路即将迎来首次跨省调价。此次调整,除少量涉及车次票价下调外,绝大多数涉及车次票价均有不同幅度上涨。其中,宁波至深圳段一等座票价涨幅最高超过50%。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铁路专家王梦恕称,此次调价并不合理,涨价幅度过高。(4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

高铁如此改革,旅客怎么看?

跑了几趟火车站询问,得到的反馈大概分成三派。

否定质疑派。有旅客算账,“涨价的车次多,降价的车次少,而且涨价幅度也高于降价幅度,现在坐高铁出行都成刚需了,变相涨价不好!而且春运时怎么办?会不会全都调到最高价?”

妥协容忍派。有旅客直言,“与其热门车票被网络黄牛加价倒票,倒不如把价格涨上去,给铁路部门自己挣。只要铁路部门收入多了,乘务员服务态度好点,涨价也算物有所值。”

积极乐观派。还有旅客对调价不太敏感,“热门短途的二等车票调价幅度不是很明显,也不会影响我坐高铁出行。就是有点像坐飞机,不同航班价格不一样,选择更多了。”

乍听起来,旅客的态度天差地别。可仔细回味,却有两个方面的共识:首先高铁已经从七八年前国人眼中“运椅子”的“奢侈品”,变为了出行的主要选择,这种刚需不能只靠价格调整。其次,高铁要面向市场的,不仅是价格,从产品开发到服务体验都要同步考虑。【详细】

价格改革可以一马当先,却难以包打天下

过去,中国铁路多是依靠强调社会责任、自我透支以实现运输目标,这种方式已然难以为继。现在,铁路走向市场,就得打出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组合拳,除了价格改革,还需要更多的改革实招、妙招相配套,才能实现亲民、便民、利民的终极目标。【详细】

从一般市场逻辑来说,企业只有先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根据服务质量来定价。然而,在乘客还没有感受到服务升级,不清楚怎么提高服务的情况下,铁路运输企业却先上调了票价,这不太符合市场逻辑。试问,乘客为“提高服务水平”买单后,如果对服务不满意,高铁会退费吗?

此次调价,既是高铁首次跨省调价,也是铁路运输企业获得高铁票价定价权后首次调价。由于是首次,应该谨慎再谨慎,而且一次涨幅不宜过高。此次调价实为一种探索,今后还需不断完善票价政策和提高服务水平。即便铁路运输企业有自主定价权,也要倾听社会意见。【详细】

价格没有理顺就谈不上经济改革的真正成功

价格因素,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互动中极为敏感的因素,再加同领域竞争的趋于集中,价格就更成了某种“讳莫如深”。尤其是包括铁路在内的具有垄断资源和公益属性等行业领域,但凡有些零敲碎打式的价格动作,就会有高度围观,仿佛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如果遵从让市场说了算的大原则,才有利于充分发挥价格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

这就正如邓小平曾提出过,价格没有理顺就谈不上经济改革的真正成功。而从东南沿海的一些交通价格表达出来的,不乏资源配置并不充分的案例。比方,从厦门到深圳区间,公路运输时间8小时,票价372元;高铁运输时间3.5小时,票价150元。很显然,价格和效率之间的对等关系,并没有在以上所述的比较中得以显现。因为价格的失真,必然带来市场的错位——高铁跑得越多,却无法博取相等的利益,反而是有亏本的趋势,而另一边的公路,因为乘客都被给低价高铁“投票了”,自己面临着被挤出效应。两厢都不情愿,这就背离了市场最初的公平竞争。【详细】

微言大义:

@饮散落花流水:票价还不贵吗?二等座的服务几乎为零,只有查票补票时才能见到乘务员。

@鱼梦天ymt鱼吉利:提价可以,能不能在高铁上装上wifi,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生活如诗如画吧:回家已成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Until妳appear:中国现在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调整后的高铁价格,涨的多降的少,但相较于同方向的公路,还是相对优惠。如何将铁路的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结合起来,调整后的价格能否为公众接受,还有待市场经验。毕竟除了调价之外,还要看服务能不能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