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素有“公园省”之美誉,是山的王国,因山而名、因山而特、因山而灵。山地是多彩贵州最美的风景,也是贵州人民最美的乡愁。随着国发2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与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推进建设,随着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等平台搭建,随着贵州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命题升华,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不断迎来转折点。在全域旅游发展的黄金机遇下,贵州省充分发挥全域“公园省”资源优势,进一步唱响“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向世界发声,全面开启“举山地旗、走全域路”的旅游实践新时代。

一、坚守留白

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旋律

贵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底线,积极探索“留白式”圈层开发的全域旅游新模式。摒弃运动式盲目开发,为秀丽旖旎的自然环境留白,为活态原真的民族村寨留白,为人与山水旋转共舞的山地文明留白。旅游开发不破坏贵州当地的生态、生产和生活肌理,在生活传统上嵌入旅游业态,精致化构筑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产品形态,轻建设、重软性、精配套,强调文化注魂和特色烙印,流淌出贵州有声有色、流动生活的气息,从而调动形成良性有机的社会体系,提升旅游产业化、社会化、共享化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开辟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新境界。

二、摸清家底

率先开展全省全域旅游资源大普查

2016年4月,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各级普查机构精心组织、广泛动员,有关部门组建438个普查组10万余人,对88个县(市、区)和贵安新区开展全地域、全方位、全要素、全覆盖的实地普查。此次普查形成12个主类、53个亚类、210个基本类型,登记各类单体旅游资源82721处,其中新发现51630处,优良级旅游资源9607处,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普查成果,为构建全省旅游资源云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旅游资源的有序有效配置奠定良好基础,为旅游资源向引爆性旅游产品和品牌的转化提供依据,也为全省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宝贵财富,是发展好全域旅游的基本和前提。

三、党政统筹

按照“深改组”模式做实“旅改组”

贵州省积极在旅游业顶层设计方面发力,狠抓旅游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转变,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全面部署按照“深改组”模式做实“旅改组”,即像抓“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一样抓好落实“旅游发展改革领导小组”,逐步实施“多规合一”、落实“旅游+”推进小组、成立涉旅产业基金、完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制定考评机制等抓手举措,做好党政统筹控、疏、通,加快推动省、市、县三级全面做实“旅改组”,形成各部门、各地同频共振的发展合力。

四、规划引领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贵州强调规划引领,先后三轮旅游规划谋定而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意义重大。2000年,贵州省与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共同编制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贵州省应大力发展旅游的主旨思想。2012年,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承担编制了《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国家公园省”、“全域旅游”、“快旅慢游”、“产业融合发展”等规划内容走在了全国前列,规划的实施亦逐步明确了贵州省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2016年12月,在贵州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的坚实基础上,《贵州省山地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这是贵州着力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的新一轮全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该规划由巅峰智业继续承担,将有效发挥上轮规划沉淀的良好经验,做好规划的衔接与延展,结合新形势、新时代、新要求,着眼全球视野与未来视野,做出更具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的全新谋划,以期进一步发挥好旅游产业发动机的作用,助推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五、主体功能区发力

布局“1+7”新型旅游功能区

按照差异化、主题化发展要求,布局“1+7”新型旅游功能区。“1”即依托黔中城市群,以贵阳市、安顺市、贵安新区、凯里市、都匀市为重要节点,着力打造山地休闲度假旅游核心区。“7”即黔东南州山地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区、黔南州山地旅游+天文科普旅游区、黔西南州山地旅游+户外运动旅游区、遵义市山地旅游+世界名酒文化旅游区、六盘水市山地旅游+避暑康养旅游区、毕节市山地旅游+康养度假旅游区、铜仁市山地旅游+佛教名山等七大旅游主体功能区。在全域旅游的大盘子中,在山地旅游的“规定动作”之下,凸显不同旅游主体功能区的特色和发展优势,瞄准具有辨识度的突破方向,发力做好“自选动作”。

六、“旅游+”产业实践

构建新型旅游经济体系

贵州省抓住旅游经济这一重点,从组织形式、产业实践、多元主体、资本状态、运营管理等方面体系性架构,尝试探索新型旅游经济体系,重中之重便是“旅游+”的全新实践。全省倡导各行各业各领域都有机渗透旅游发展的功能、需求和元素,梳理明确“旅游+交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扶贫”、“旅游+大健康”、“旅游+大数据”、“旅游+金融”、“旅游+山地高效农业”、“旅游+水利”、“旅游+林业”、“旅游+城镇化+特色小镇”、“旅游+商贸会展”、“旅游+科技+研学”、“旅游+新型工业化+旅游商品”等10余个“旅游+”重点领域。相关部门牵头编制10余个“旅游+相关领域”的子专题和实施方案,形成交通部门抓旅游公路、发展改革委抓康养基地、文化部门抓演艺品牌与设施、体育部门抓精品线路和赛事、大数据管理部门抓智慧旅游试点、住建部门抓旅游名城名镇名村、水利部门抓水旅一体、商务部门抓会展经济、经信委抓民族民间工艺品和特色商品等先期实践,真正让“旅游+”有干货、有效应、有动力。

七、全域配套

升级“快旅慢游深体验”服务体系

近五年,随着贵州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全面高铁时代、九市(州)通航机场全覆盖、乌江四级航道全面通航等,全省交通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优势基础之上,贵州除了继续完善高速公路加密(“十三五”末计划加密至1万公里)、国际国内航班航线加密等“快旅”大交通条件,同时将重点落实“慢游深体验”的小交通网络和目的地服务体系。一是以自驾游为切入点,升级建设自驾游的基础设施体系、政策体系和线路体系,带动全省旅游公路、自驾车营地、旅游综合服务区、休闲驿站、高铁站点等客运枢纽、自驾自助游导览标识系统、智能化车辆租赁体系、车联网及相关大数据平台、不同交通工具转乘接驳体系的不断完善,构建“全域山地旅游服务网”。二是积极打造特色交通体验产品,如低空旅游、热气球观光、桥梁旅游、云轨等立体游贵州的明星产品。三是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贵州省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行政服务、旅游惠民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应急救援体系等六大体系,以及旅游服务区革命、“最后一公里”革命、旅游厕所革命等三大革命。

八、世界对话

构建贵州旅游的国际化话语体系

放眼世界,着手从产品品牌、定制要素、赛事活动、合作平台、国际标准等方面进行IP化布局,实现内陆省份“全面国际化”的开放引领。一是产品品牌,升级黄果树等熟知的代表性大产品,全新推出以茅台为核心IP的世界名酒文化带,以FAST天眼为核心IP的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以及千里乌江国际度假旅游带、贵阳世界山地旅游名城等。二是定制要素,打造苗族姊妹节、侗族大歌等一批“贵州风情IP”,“贵银”、蜡染等一批“贵州风物IP”,酸汤鱼、丝娃娃、羊肉粉等一批“贵州风味IP”,王阳明、长征精神等一批“贵州风采IP”,丰富特色住宿业态。三是赛事活动,梳理和导入全球有效资源,做大做精国际山地旅游及户外运动大会、贵州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扶持各地常态化一批“国际范儿”的赛事活动。四是合作平台,深化落实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国家山地旅游大学、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中欧合作扶贫示范项目、中外合作活态博物馆、无国界工匠营等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五是国际标准,逐步完善100多项山地旅游标准体系,并争取成为引领世界山地旅游发展的国际标准。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贵州拥有世界级的山地文明、世界级的活态遗产、世界级的文化千岛,在全域旅游的实践之下,也将拥有感动你我的美好未来。

注:笔者参与编制2012年《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及正在推进的《贵州省山地旅游发展规划》。此文结合两轮规划项目案例、编制过程感悟等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两轮规划投心投智投力的所有人员和引用观点一并感谢。

(本文发表于《中国旅游报》,作者巅峰智业梁琴,转载请注明)

巅峰专题研究:全域旅游http://www.davost.com/topic/comprehen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