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一线”城市中的代表,武汉在“硬件”提升的同时,也在不断思索文化旅游和城市服务上的“软实力”提升方向。
“《成都》这首歌火了,我们的城市宣传,也要紧贴亮点紧贴实际。”2017年初,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列举成都成功的文旅宣传案例,强调城市软实力、知名度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12月10日,在相关的招商引资签约仪式上,共有36个文旅项目落户武汉,涉及项目资金1183亿。另外,武汉还发布了系列鼓励发展全域旅游的政策,包括成功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等。
六大行动计划
2017年以来,武汉除了招商纳才,也在发展旅游方面“动真格”,专门挂牌武汉市旅游委,统筹发展全域旅游,工业重镇转型又向前迈出一步。
在2017武汉全域旅游发展大会上,陈一新指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全域旅游大发展的重大意义,要明确全域旅游大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要加快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大发展的大合力。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和国际滨水旅游名城。
据了解,武汉将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实施全域旅游空间优化计划,构建“一轴一心一山三城百湖”空间布局;实施精品景区发展计划,推动蓝色水上游、绿色生态游、红色革命教育游、古色历史人文游、夜色休闲游“五色旅游”;实施旅游产业融合计划,延伸旅游产业链;实施旅游营销创新计划等。
据长江日报报道,武汉在12月10日正式出台系列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包括投入资金鼓励景区景点提档升级,对各区招商引进建设的旅游大项目,年度投资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按投资额的3%给予补贴等等。
该政策还特别强调城市旅游形象宣传,各城区旅游形象宣传投放资金最高补贴200万元,支持设立境外旅游推广中心。
会议当天,武汉发布的落地千亿旅游招商项目中,包括投资1亿元的华中电竞中心,投资约1.2亿元的VR虚拟智慧旅游体验项目。武汉方面希望通过电竞产业、VR技术等,拉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事实上,武汉有大江大湖和楚文化,但很难让人将其与旅游城市联系起来;而成都、杭州等地的旅游发展和城市宣传方面都领先武汉。
以成都为例。2003年成都方面邀请张艺谋导演形象宣传片《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此后还有《功夫熊猫》的推广等,都提升了成都人文旅游的知名度。而杭州的旅游发展,早已经是全国全域旅游发展的城市样本,G20杭州峰会助力杭州成就“国际范”,也使杭州迎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机。
旅游助推城市转型
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吴永保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旅游不是单独的一个产业,也是城市综合软环境和硬实力的体现,全域旅游的概念也是如此,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打通各方面规划和资源,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文明素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经历了近些年的大建设,武汉的轨道交通、城市绿道均有较大的变化,城市硬件面貌焕然一新。此次,武汉调整旅游管理体制和机构,挂牌旅游委,则利于提升旅游宏观管理能力,推动旅游产业从单一部门负责到旅游主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协同管理的转变。
在吴永保看来,武汉提出发展全域旅游,也是对城市服务产业、文化软实力提升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以旅游宣传为例,不是简单的花钱就能做好。“当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后,人们对武汉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会自发地形成口碑效应,比如这两年的武汉马拉松,就是对武汉软实力的一个极好的宣传。”
一位曾担任地方旅游局副局长的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旅游是朝阳产业,各地政府都能看明白,但从投资方面来看,旅游投资是一项高投入,回收周期长的投资,需要耐心。“东南沿海的政府投入得更多,他们更能看到旅游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另外,打造一个好的旅游产品,可能需要十几个部门的参与。”
对于武汉的自然资源禀赋,天风证券一位做文旅项目的负责人表示,武汉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不过目前好的开发项目不算多。
他表示,武汉打造国际滨水旅游名城,也让他看到机会。“目前我接触的长江相关的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重庆,武汉的新举措也让我关注到武汉‘知音号’邮轮等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
事实上,在新一轮“新一线”城市竞争中,武汉已经多方发力。此前,武汉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招商纳才,提出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而在全域旅游上的发力,被看做是武汉在软实力上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