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走,自古就是人们“向往的生活”。唐人李白游历大江南北,于大量诗作中咏叹风景名胜,不少名篇至今仍脍炙人口;明人徐霞客足 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徐霞客游记》记录的奇光异景今天仍被人们学习研究。现代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团队游只是少部分人的选择,自助游、自驾游越来越受欢迎,微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今天,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旅游?希望能从旅游中得到什么、悟到什么?旅游业者能给游客提供哪些高层次的服务?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或许就是我们认识旅游的过程。

专家观点

王昆欣:旅游使人的成长更美好更全面

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实践、认知活动和需求体验,也是一种经济现象。人们为什么要旅游?这是一个有趣却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的需要是人们产生旅游兴趣和出游动机的源泉。

人的旅游需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成长的需要、社会交流的需要和精神追求的需要。人的基本生存是水、空气、食物等必需的物质,而旅游作为人们心灵的润滑剂和成长的催化剂,是人享受高品质生活的标志性活动之一。旅游集旅行、教育、文化、休闲、愉悦、美食等多种体验于一身,不仅让人增长见识,而且是人们获得更多元、更丰富生命体验的重要载体。旅游活动可以帮助小朋友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可以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可以满足成年人放松身心、快乐生活的追求。

寓教于旅,寓学于游,旅游是孩子成长的乐园。婴儿从呱呱落地起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随着一天天长大,孩子就像树苗一样,需要及时为其提供成长的养分。旅游就是补充人生“养分”的好办法,“寓教于旅,寓学于游”的教育理念,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山水亦书也”,旅游就像一本书,在家人的帮助下可以让小朋友走进自然、亲近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同时培养对不同风土人情、自然面貌的好奇感,培养其探索求知的兴趣与爱好。家长们也都乐于以旅游的方式给茁壮成长的小朋友浇灌美育、自然、友谊的知识,让他们从小热爱家乡、亲人,爱惜粮食,爱护自然、环境,在旅游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青少年成长的大课堂。青少年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是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新事物的黄金时期。旅游可以让单一平面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立体、丰富多元的人生体验,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我,积极成长。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成长方式,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长路径。尤其是研学旅行,对培养青少年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基本特征是旅游目的明确、旅游计划周详、旅游过程有指导、旅游产品针对性强。组织者在开展研学旅游时,一般都会依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结合兴趣爱好,对研学内容、时间、距离等进行充分考量并设计线路。如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研学旅游的活动范围较小,目的地主要为周边场所;中学生的自理能力和求知欲望增强,研学旅行范围也随之扩大,甚至可以走出国门。这种轻松愉快的游学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欢迎。

身心满足,收获幸福,旅游是伴人终身成长的新天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慢慢地积累了财富,也具备了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能力。当金钱、时间这两项旅游活动所需的客观要素得到有效保障时,更易激发人们的出游意愿,或许想去看看曾经憧憬过的大好河山,或许想实现曾经梦想过的美丽旅行,也可能想换个环境,体验一下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那些年轻时候的梦想往往通过旅游来完成,从而弥补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遗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有人选择到异地旅游,品尝当地的风味佳肴,以满足体验美食的需要;有人选择到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地方旅游,以满足康养的需要;有人选择到凉爽的地方避暑,到温暖的地方避寒,以满足生活的需要等。出游的原因有多种,但通过旅游满足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却始终如一,毕竟世界那么大,大多数人还是想去看看。

如今,旅游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人们对自身可持续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旅游是人们成长成熟的主要内容,旅游的学习性、成长性与发展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以至于旅游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再次得到调整、充实甚至重新定义。未来,旅游应当实现成长与体验、求知与休闲的融合,并将伴随人们终身,使人的成长和发展更美好更全面。(作者系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

名人感悟

毕淑敏:要了解世界,请到远方去

旅游的“游”字,含义很多。我最喜欢的是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的那个意思,说它是“模拟一人立于旌旗之下”;也很喜欢它的另外一个转义——在水流中。

旅游用了这个“游”字,我以为,指的是在行动过程中,人像在水中一样游走,轻灵而时遇阻力,并克服阻力前行。如果做广义拓展,那么,人生也是一场旅行。在各种旅行中,我们结识陌生的人物和风景,增长才干和勇气。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成长。

我已年近70岁,走过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过这世界上的三个“极”——南北极和西藏。记得抵达北极点的时候,俄罗斯原子破冰船“50年胜利号”上的工作人员说“经过反复测量后,确认这里就是北纬90度0分0秒”。那是一块巨大浮冰,从这一点向任意方向行进,都是向南。多么神奇!那一刻,我闭上双目,冥想,忽然看到双亲的容颜,在冰雪之上向我微笑。我心,顷刻温暖柔软。“父母是我们与死亡之间的最后一层屏障: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余归途”。多少年来,我每日思念他们,失落的痛苦,陷落空寂。在世界最北面的尽头,我潸然泪下,终于与多年来心中挥之不去的哀痛,达成最终的放下。

旅游既是人的身体在物理空间的移动,也是人的意志在思维空间的行走。它们双向的神奇叠加,扩大了每个人的心理能量版图。你会在某一个瞬间,触景生情,意识到自己承受的诸多痛苦、无助、孤独以及人生的危机,都来自内心深处隐秘的角落。你很可能会突然成长,意识到你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渴望力量。这就是旅游的神奇之处。这其中的逻辑和道理,并不能很好解释,也许是旅游中的风景,也许是旅游中的人文,也许是旅游中的奇闻轶事……总之,旅游的魅力也许正在于此,会让我们的灵魂在漂泊中得到安抚,得到爆发升腾。

旅游是为了看不同的文化,踏走世界万千角落,看寻世间千姿百态。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作“穷家富路”。虽然这个“富路”并不专指旅游,但旅游一定包含“在路上”这个要素。旅游是不能太俭省的。离开了你惯常的舒适区,挑战未知世界,需要投入成本。这个成本,有可能很巨大。不仅是精神,还包括物质。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蝌蚪,长大了很容易变作井底之蛙。这不是你的过错,只是你的局限,但你可以想办法弥补。要了解世界,请到远方去。旅游的收获常常并不是一眼就能察觉,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蓄积。

春光正好,出发在即。期望世界从疫情中再次醒来,我们可以到远方去看美好风景。

(作者系作家、心理学家)

行业声音

吴剑:发展研学旅行 为青少年成长培育沃土

对我个人来说,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是一个充分了解行业、不断成长的过程。1995年,我初次接触旅游,那时候我还是一名大学生,记得当时老师上课时对我们说,“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对我而言,旅游不仅是专业、是事业,也是一种生活。入行26年来,我见证了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的观光游,到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快速发展,再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互联网+旅游”……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个人也在逐渐成长。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场馆推出的文创产品、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等节目“破圈”,传统文化正以全新方式在旅游、文创等领域掀起一波波“国潮”。

我们看到,在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越是有文化底蕴的旅游目的地,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因此,在打造旅游产品时,我们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汉服体验等旅游产品,让青少年在旅游过程中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此外,研学旅行的发展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沃土。青少年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走进乡村田野、走进名胜古迹、走进文博场馆,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闻、汲取知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研学旅行迅速升温,一些精品线路和旅游产品的推出让孩子们走进革命纪念地、革命旧址的同时,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围绕“旅游+教育”融合发展,我们也在积极探索,通过建立研学旅行基地、推出研学旅行产品等不同方式,不断丰富青少年的成长方式。同时,作为互联网企业,我们也将充分运用技术优势,借助人工智能、5G、VR、AR等手段,创新研学旅行体验项目、创新推出线上产品,让青少年充分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重视员工培养,制定了完备的员工培训计划和科学的打分制度,上线了同程大学平台,邀请专业老师为企业员工上课,并鼓励优秀员工成为内训师。同时,每年举办员工旅游服务技能大赛,让员工在工作之余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希望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提升。

(作者系同程集团联合创始人、同程控股CEO)

吴国平:成长路上留下旅游印记

参访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后,惊叹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游历日本天龙寺、汤布院后,折服于这些景点在每一处细节的精益求精;参观欧洲城市的教堂和宫殿后,着迷于古典庄重、浪漫神秘的文化……从事旅游行业20多年来,我去过国内外很多地方。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不可否认,无论是个人的成长之旅,还是企业的发展道路,抑或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脉络,都留下了关于旅游的印记。

对我而言,旅游成为我打造旅游作品的灵感源泉,这或许就是一种最好的成长方式。总结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大多都是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在享用前人留下的文化财富的同时,能给后人留下什么?

既然旅游是一种成长方式,那么如何给游客在游玩过程中营造一个成长环境?其实,旅游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重要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创造出一种“可感、可知、可行”的场景,让文化产品有效巧妙介入大众生活和成长中。

我也把这种理念灌输到企业发展当中。20多年来,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一直在探索创造旅游的美好生活,在传播、倡导基于文化体验的生活方式,在践行一个文化和旅游企业应有的文化担当与传承,在文化的根脉中汲取营养的同时,反哺社会,结出旅游之果,生出经济之叶,带来文化之兴。

好的旅游作品是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我一直坚信,做好文旅,对于整个社会的贡献价值在于传承美、弘扬善;对于企业自身的存在价值在于创造美、追求善;对于广大游客的服务价值在于让其享受美、感悟善。我们将继续秉承“传承文化,创造经典”“打造精品,创造遗产”的企业精神,创造更多文旅精品,为后人留下更多的传世之作。

(作者系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

姚新垣:“脚踏实地”的旅游值得珍惜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的理解是,天地有大美,但不去炫耀,如同摊开的一本书,等着人们用切实的感官去阅读。这也与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契合。如果说,读万卷书犹如行万里路,我更希望能够在课本中提到的美景中“脚踏实地”。

10年前,我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有很多外出旅行的机会。转行做旅游,旅行对我来说更多的便是在学习与探索中,寻求更大的成长进步。在国内,粉墙黛瓦的江南、孤烟大漠的西部,我都实地考察过。在国外,我也到访过历史悠远的欧洲、壮美辽阔的北美洲。每一次外出旅行,我都以当地的文化对标中华文化,从国内同类型景区对标华清宫,找出与华清宫历史文化相关的有趣体验。

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以来,旅游成为一种成长方式。以我现在所供职的华清宫景区为例,作为古代的帝王行宫,这里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遗迹,比如为大家所熟知的白居易诗词《长恨歌》,唐玄宗和杨贵妃十年的爱情故事等。那么,如何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我们深挖历史文化,打造推出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通过70分钟10幕场景,以真山、真水、真故事、真情感艺术化呈现130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李杨爱情故事。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以《长恨歌》管理、服务为参照的实景演出国家标准《实景演出服务规范》发布。

在业内,《长恨歌》原本是景区为了破解“门票经济”难题、实现转型的“破冰制作”,经过10多年的打磨,把一台戏打造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品牌,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文化旅游IP。自2006年公演以来,我们力求每年都进行一次改版升级、常演常新,这是《长恨歌》的成长,也是我们旅游人的成长。对游客而言,在旅程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又何尝不是让那些书本文字脱去了“严肃”的外衣,流出一种轻松而写意的“少年感”。

在这一场已是工作的旅行中,我和旅游一道成长,走过那有风有雨,有曲折探索却又始终前进着的心灵成长旅程。每一天“脚踏实地”的旅游,都会带给我们身心的成长,这样的故事,更值得被珍惜。

(作者系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达人分享

晓岚边画边游:在分享中收获成长和快乐

今年是我专职从事旅游自媒体的第5个年头,在新浪微博拥有百万粉丝。这些年,我从国内到国外,游览了很多地方,看过了很多风景,收获了不少关注,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获得了不少成长。

我以前有些恐高,现在却敢于挑战百米悬崖的高空项目;从前很怕冷,现在却去零下30摄氏度的雪山脚下看星空;从前怕水,现在却特别享受在海岛潜水;从前怕吃苦,后来却徒步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雪山,承受极度高寒和缺氧的磨砺。最重要的是,旅游自媒体的飞速变化,让我学会了许多从前认为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比如像个导演一样录制视频、剪辑视频、配音,以及用无人机等。回眸这几年,虽然东奔西走,却乐在其中。

有人说我是网红,也有人说我是旅游达人,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尤其喜欢深入到那些淳朴的乡村、古镇,探访那儿的人文和风物。在这个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人和事,并为此感动。比如去年,我花了3个月时间深入西藏的6个边境乡村,当走到曾经被称为3人乡的玉麦乡时,终于看到了守护2000多平方公里国土、被评为2017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两姐妹。如今,这里已经入驻了60多户人,但她们依旧坚持在原始丛林的岩石上画上中国的国旗,标注这是中国的国土。

重庆是我生活的城市,也是我热爱的城市。我到日本、芬兰、塞班岛旅行时,总是跟外国朋友分享重庆的风景和美食,告诉他们重庆的火锅有多好吃。长江三峡最惊心动魄的河段其实是重庆瞿塘峡,这里有雄壮伟岸的夔门,登上三峡之巅,还能与云雾并肩,从高处俯瞰壮美的山川河流。秋天,这里的江山红叶亦是美不胜收。外国朋友每每看到关于三峡的照片,总是惊叹连连、羡慕不已,并筹划着什么时候来一次三峡之旅。每当此时,我的内心充满欢喜,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家乡的美景和文化我感到很自豪,这何尝不是旅游自媒体人的一个独特使命呢?

(作者系旅游自媒体人、多平台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