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0日郑(州)徐(州)高铁的正式开通,标志着全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四纵四横”的中国高铁网已基本成形。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布局必将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的重新分配和要素集聚效率的大幅提升。郑州,作为全国“米”字形高铁枢纽,如何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交通枢纽变为经济枢纽?下面是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高铁是助推城市经济腾飞的催化剂

日本新干线开通时,名古屋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新干线使“东京1小时都市圈”形成后,名古屋与东京错位发展,与东京建设金融中心、研发中心不同,名古屋着力发展以汽车制造、电子、商贸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出了丰田汽车城、松坂屋百货公司等全球闻名的大企业,迅速崛起为日本第三大都市。国内同样也有先例,如湖南长沙:武广高铁开通后,长沙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积极承接广州、武汉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仅2009年、2010年两年间,就承接了3000多个产业转移项目。

随着全国“四纵四横”高铁网的形成和进一步扩张,届时中国绝大多数区域将被高铁网覆盖,人们以往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将被彻底改变,这种互联互通也将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版图。京广高铁把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珠三角经济圈等沿途6个省市的28个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够在短时间迅速集聚,“同城效应”大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引导相关产业重新布局、整合。同时,沿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将以强大的平台功能吸引中小城市及沿线城市的要素集聚,形成“虹吸效应”。以京沪高铁为例,“虹吸效应”导致济南、徐州、南京等城市的高端服务业向京沪转移。可以说,抓住了机遇,枢纽城市就能“乘着高铁飞起来”;错过了机遇,“虹吸效应”同样会把枢纽城市的优质资源传导出去。

二、高铁为郑州带来诸多发展机遇

根据对国内外已开通运营高铁的相关分析,高铁对沿线产业发展的最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带动沿线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当前,郑州应借势高铁,发挥地价低、人力资源成本低、商务成本低的优势,重点抢抓以下几个发展机遇:

(一)发展时尚旅游的机遇。飞驰的高铁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小长假、双休日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2小时车程的周边城市。以华强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为例,仅今年“十一”7天长假就吸引了来自山东、湖北、陕西等地的游客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37.66万元;郑州杉杉奥特莱斯自2016年9月15日开业至今,一个多月时间就接待顾客130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同时,国内知名企业战略布局已从以城市为单元对点布局,转变为以高铁枢纽站为核心在600公里辐射半径内寻求核心增长极。比如,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借势郑州高铁东站,短短3年时间内,先后引进了以华特·迪士尼为代表的9个主题乐园,其中4个(华特·迪士尼、深圳华强、大连海昌、野生动物园)位居全球排名前10,成为国内主题乐园最多的园区,“东方奥兰多”初露峥嵘。高铁与旅游目的地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铁一响,黄金万两”。

(二)发展区域总部经济的机遇。区域总部经济最重要的支撑是“白领阶层”,高铁经济恰恰是天然的“白领经济”。2008年之前,普铁在白领资源的争夺方面输给了航空;2008年之后,高铁又重新把白领的出行拉回到了铁路。“白领经济”是典型的“二脑”经济(人脑+电脑),未来几年,白领经济将越来越成为创新经济的爆发点,而其依赖的主要途径就是互联网和高铁网。近期,一篇《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非常火爆,直指“三高”(即高地价、高房价、高成本)病根,原因无他,皆因成本,外迁成为最好的选择。此时,郑州依托交通枢纽地位和低成本可以很好地承接一线城市产业转移,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人流、物流,甚至是消费转移,加速郑州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会议会展的机遇。会议会展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被认为是高收入、高盈利行业。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则为9。同时,会议会展业是连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最核心的产业环节,举办城市的优势产业同会议会展业形成良性发展互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调节供需平衡、新产业带动、投资拉动等各个方面均会呈现强大的集聚效应。而会议会展业最注重的是交通效率和辐射半径,更具国际视野。随着高铁的建设与完善,郑州发展会议会展经济,打造“中原会客厅”正当其时。

三、发展高铁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高起点谋划、高规格规划,抢占高铁经济先机。迎接高铁经济,如何与北上广错位发展、互补互利?应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高起点谋划、高规格规划。从微观层面,建议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围绕郑州高铁东站,划定重点发展区域,建设“中国·郑州高铁经济示范区”,打造环高铁枢纽站活力经济带,使高铁效应落地生根。以郑州高铁东站为龙头,以高铁配套服务业为主体,以总部经济和高铁延伸产业链为两翼,将“中国·郑州高铁经济示范区”打造成为郑州的城市副中心,培育全市经济新的战略增长极。从宏观层面,建议站在河南、郑州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高铁枢纽分析郑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行全局性配套改革。在郑州城市功能定位与科学发展规划中突出高铁优势,在产业布局中凸显高铁带动效应,推动郑州在高铁经济时代抢占先机。

(二)主动作为,加压奋进,开启承接产业转移“新篇章”。有学者称,现在北方城市的发展类似于多年前的珠三角:借助高铁等便捷交通带来大量优秀人才,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进而实现跨越发展。那么,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我们承接什么,用什么承接,如何承接?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完善协同协作机制,从郑州各产业园区和县(市)区实际出发,编制重点产业布局规划,突出特色,放大优势,分工协作,走错位发展的路子,实现有序承接。其次,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设立产业转移“绿色通道”;在用好用足现有政策的同时,努力推动政策创新,在财政、土地、人才、物流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发挥成本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三)认真梳理、重新定位,增强郑汴产业带的辐射带动力。从国内外高铁发展来看,高铁带动沿线旅游产业大发展已是铁律。当前华特·迪士尼、华强方特一至六期、华谊兄弟、海昌海洋公园、野生动物园等九大主题公园集中布局文创园区。应以此为契机,全力推动文化创意时尚旅游产业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将郑州文创产业园区与郑东新区、省级行政新区、开封宋城文化旅游区形成呼应;在文化产业形态上,将时尚创意文化与宋城文化、商都文化等传统文化形成呼应;在产业链条上,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与其相关产业链融合发展形成呼应,优化空间布局、壮大发展主体,借势高铁,增强郑汴产业带的辐射带动力。

(四)改革创新,先试先行,促进优势产业“现活力”。建议省委、省政府选择一批特色园区,作为试点赋予其先行先试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园区管委会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权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为项目落地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新的有效形式,完善土地交易市场运行机制等,进一步激发产业集聚区、特色专业园区发展活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国际商都建设注入强劲发展动力。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