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渴望成为一个全球公司。”
在 《华尔街日报》WSJD Live 大会上,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这么谈到了公司的海外战略。
柳青说滴滴正在评估应该进军哪些新的市场。如果滴滴觉得新市场里的企业实力不够强大,滴滴就会直接进去参与竞争。
这是她最近第二次在美国说公司要去海外扩张,关于竞争的态度也更为坚决。
一周前《名利场》杂志举办的活动上,柳青说滴滴一定会去海外,但它“会是当地市场合作伙伴的赞助者和支持者。如果当地没有参与者,我们就会自己去做。”
而在此之前,滴滴对外谈的都是中国市场。
今年 4 月,《彭博商业周刊》采访柳青,问她如何看待全球扩张,柳青强调的是中国市场有多大:滴滴目前在中国只有 1.1% 的渗透率,如果增长到 5.5%,出行订单会增长 60 倍,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此前滴滴说的都是与合作伙伴合作,让滴滴用户在海外直接叫车。比如中国用户到了美国,可以直接在滴滴里叫到当地专车服务 Lyft 的车。
6 月的 Code 大会上,柳青再次重申:“中国只有 1% 的出行是用滴滴解决的,增长的空间十分巨大。”
在 8 月宣布收购优步中国的内部信里,程维和柳青谈到全球市场的时候,语言还是较为温和的:“合作后,滴滴将继续与全球伙伴打通本地优势资源,为用户提供美好的跨境出行体验。”
过去一个月,滴滴对海外市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和 Grab CEO Anthony Tan 在 Code 大会的圆桌论坛上
滴滴为什么着急?
刚刚在中国打赢了 Uber 的滴滴,面前有个新问题——离各地网约车的规定正式落地只剩下不到一周的时间了。
目前公布网约车细则征求意见稿的 83 个地级以上城市,60% 以上都对车型做出了严格要求。要求不严的,多数是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北上广深这四个全国最大的打车市场,基本都要求 B 级车。
如果最终政策落地时没有太大的变化,滴滴很可能变成一家高端出租车公司。
并购优步中国之后,滴滴估值 380 亿美元。这是垄断 8 亿城市居民出行的估值。一个高端出租车公司值不了那么多钱。
如果接受这样的现实,等政策放宽,滴滴的估值必然会缩水。而它的估值与公司员工手上股份的价值挂钩,这将影响滴滴吸引人才的能力。
拓展海外市场,在政策更宽松的地方挣钱就成了滴滴面前显而易见的选择。
只是,想去就能去么?
滴滴有多少钱?
这场全球化的游戏,模式早就已经固定下来:烧钱。不论是在新市场支持本土创业公司,还是滴滴自己在当地拉一支团队来做,都需要大笔的资金。
滴滴最近获得的一笔投资,是来自富士康集团的 1.19 亿美元。在这一轮融资之后,滴滴的估值达到了 350 亿美元。根据滴滴此前的说法,算上融资,以及来自招商银行的 25 亿美元借贷,滴滴可以调用的现金至少有 100 亿美元。
这大概是滴滴近期能调用的所有钱。如果中国地区政策收紧,滴滴要以今天的估值融资不会太容易。
因为滴滴整体还没有盈利。柳青在 WSJD 大会上透露,到九月为止的年营收已经有 200 亿美元,但是这其中包含了完全不赚钱的出租车订单,专车和快车的司机抽成也在 20%-25% 左右,并且相当一部分收入变成了补贴。
成立七年的 Uber 账面上可以调用的资金也超过 100 亿美元。虽然估值相差一半,Uber 和滴滴在拥有的现金上倒是不相上下。
滴滴在海外已经有些基础,但情况比较复杂
去年 12 月,这家当时还叫滴滴快的的公司宣布将和 Lyft、Ola 、GrabTaxi 四方打通产品。作为 Uber 在全球几个最大的市场的竞争对手,这几家出行公司曾宣布要打通彼此的产品,让用户在到达新的地区时,可以直接使用对方的服务。
这几家公司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反 Uber 同盟。
投资,是滴滴能建立这种跨国商业联盟的前提。2015 年 5 月,滴滴就在 Lyft 一轮 5.3 亿美元的融资中投了 1 亿美元。在 Grabtaxi 和 Ola 的融资中,滴滴也均有参与。
滴滴在海外的投资、合作
2015.5
滴滴参与 Lyft 的新一轮融资
2015.8
滴滴参与 Grab 3.5 亿美元 E 轮融资
2015.9
滴滴投资印度叫车服务 Ola
2015.12
滴滴、Grab、Lyft、Ola 组成跨国叫车联盟
2016.4
滴滴海外版上线,接入 Lyft 服务
2016.8
滴滴参与 Grab 7.5 亿美元融资
不过这些公司估值都不低,所以滴滴的投资在这些公司里的股份都非常少,远不如 Uber 在滴滴的份额。
此外,这个联盟随着滴滴收购优步中国而产生了变化,作为 Uber 在北美最大的竞争对手,Lyft 和滴滴还会不会继续共享产品、服务与数据?毕竟 Uber 在宣布交易的第一时间,就切断了中国区员工与总部的数据连接。而滴滴在这几家公司的投资也是战略性质居多,并不是大笔资金注入。
在几天前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当被问起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之间略为复杂的关系时,Lyft CEO 的表情显得有些尴尬,他表示具体细节仍然在与滴滴协商,目前还不做任何评论。
滴滴适合去哪儿?
社交媒体畅销书《认知盈余》的作者、最近在中国观察科技公司的纽约大学教授克莱·舍基(Clay Shirky)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分析的维度。
“在实践中,中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首先会是区域战略为先,就像是小米在印度会比在巴西更成功一样,中国的叫车公司要把生意扩张到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会比从尼日利亚和阿根廷开始来得容易一些。”他说。
另一方面,有足够多中国游客会去的国家和地区,也是一种方向,这样,创业公司不需要从获取本地用户开始,直接抓住中国游客在海外的使用,就已经有一定规模了。
如果按此评估的话,东南亚、日本、韩国都是合适的选择。亚洲国家离本土市场不远,相对熟悉,在相近的时区协调工作,管理起来也相对方便,就如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最先拓展也最成熟的海外市场,就是在这里。
容易进入的海外市场已经挺拥挤
Uber 在过去两年内已经把可能的市场都尝试了一遍。
2014 年 7 月正式进入北京的时候,卡兰尼克在三里屯的发布会上宣布:“北京是我们进驻的第 100 个城市。”
接下来两年中,Uber 一边与滴滴酣战,一边在全球各地进入了 400 个城市。
而 Uber 的惊人估值也帮助它的竞争对手吸引到了大量资本——它们都想成为下一个滴滴。
在最热的几个市场,Uber 竞争对手的估值也都相当高。
早前和滴滴结成“反 Uber 联盟”的 Grab、Ola 和 Lyft 其中比较大的几家,他们所在的市场,也是 Uber 投入最大的几个市场:北美、印度和东南亚。中国市场的补贴大战在这些地方也同样上演着,投资人跟着 Uber 的榜样,都想在当地扶持一个滴滴出来。
这几个市场都不是柳青说的实力不强的市场。以今天滴滴的钱,也不容易一边在全球多个市场扩张、一边重整中国业务、一边买下这几个公司——除非它们被 Uber 彻底打垮,那样可能也不需要买了。
这些公司也未必愿意卖。在柳青说要进海外的那场 WSJD 大会上,Lyft 联合创始人 John Zimmer 否认了之前流传的寻求收购的消息,并表示过去一年之后 Lyft 的订单量翻了一倍。
但尚未被挖掘的市场倒也不比中国小
打车是一个基于城市人口的生意,只有大城市才能提供足够大的市场。
我们统计了在中国大陆之外,人口超过 200 万的城市分布。
中国大陆之外,有 12.31 亿人居住在 215 个人口过 200 万的大城市里:
这当中,美国、印度、东南亚都是当地已经有至少 30 亿美元以上估值公司的地方,Uber 在这几个地区也都非常活跃,比如印度已经成了它在美国以外订单量最大的国家。
剩下来,还有 8.1 亿人聚集在 152 个 200 万人以上城市里。这已经比中国市场要大。
当中除了少数战乱和极度贫困地区,大多数市场未被充分开发都是因为监管。
比如 Uber 在西欧已经做了几年,但在大多数城市都受到严格限制。同时当地的专车创业公司也没有任何一个能到 10 亿美元估值。
其它像日本、加拿大、韩国、南美地区也差不多。
日本禁止非职业司机提供出租车服务,Uber 暂时只是提供手机叫出租车的业务和外卖,等待政策成熟。
这些市场都会开放。专车加上拼车以后的运营效率比出租车——哪怕是手机叫出租车——也高太多了。当一个一个国家的城市交通因为新模式变得高效起来,其它地区迟早会发生变化。
这个事情在北美已经很明显。2012 年,Uber 连纽约都进不去,它的 CEO 在活动上公开指责说腐败是阻止技术普及的主要原因。今天,纽约市已经调整政策,Uber 也在当地把拼车服务的价格做到了传统打车的数分之一。
北边的加拿大魁北克也一样,Uber 2012 年没进去,现在已经获得测试资格。
总统、市长、交通部长们几年换一次,政策不会永远不变。当这些市场打开的时候,Uber 相对滴滴没什么先发优势,两家公司理论上又在同一起跑线上。
真去海外的话,这可能是滴滴成立以来最大的挑战
如果不得不去海外的话,滴滴要学的还有很多。
今天的 Uber 有 680 亿美元估值,而且没能盈利。很容易给人一个它只会烧钱的错觉。
但这家 2009 年成立的公司直到 2013 年 8 月才拿到第一笔上亿美元投资。
而那时,Uber 已经在全球扩张到数十个城市,以它出名的三人团队低成本试探每个新城市:在 Uber 快速进入新城市的时候,打开市场的一般只有三名工作人员,城市总经理、负责管理司机的运营经理和处理其他事务的专员。
今天 Uber 运营的 500 个城市分布在地球上每个有人居住的大陆,在超过 20 个不同时区相互沟通。它分布在欧洲和美国的工程团队已经习惯了几年来的开发协作。
在资本和高调的 CEO 背后,Uber 已经是一个极其高效运转的跨国公司。
滴滴倒不缺乏管理一个大公司的能力。
舍基教授评论说,因为中国市场太大,在需要走出去之前,中国公司就已经拥有了庞大的规模、学会了如何运作一个巨大的公司。
滴滴的大不仅仅体现在人员上,根据柳青本周透露的数字,它的系统每天要完成 2000 万个订单——从乘客接单、分配订单、规划行程、导航、收款付款。
只是滴滴目前覆盖的 400 个城市还都在东八区。它没有招募海外团队开辟市场的经验,甚至连支付系统也不能支持中国以外的支付方式——这个容易解决的小问题是它还没有解决的无数问题之一。
而它本身的运作效率也还没有解决——滴滴应用的背后是一个高度重复的事业部架构,做一个新功能,有时需要在每个不同部门(比如专车和快车就是两个)都重复一遍。
滴滴刚挖了一批人来优化公司内部结构,帮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效率的公司:它请来了“百度贴吧之父”俞军担任产品顾问;从阿里巴巴挖来阿里云首席科学家章文嵩,负责基础平台部兼工程技术;请来硅谷安全专家弓峰敏以及网络安全专家卜峥。
硅谷著名投资人,很早就投了 YouTube、Instagram 的 Roelof Botha 最近评论说市场上的钱太多,让许多创业公司不需要面对最终问题。
“市场上有那么多钱,这就像考试的日期被推迟了一样,你根本不需要更努力地学习,只需要晚些再用功。”他说。
本土政策变化、海外扩张。滴滴能成为一个怎样的公司,将取决于这些“考试”的结果。